马克思主义·大家讲坛(第53期):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知多少——原著阅读与思想世界的呈现

来源: 作者:发稿时间:2022-05-02浏览次数:236

4月29日下午,我院第53期“马克思主义·大家讲坛”于线上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杨洪源老师应邀作题为“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知多少——原著阅读与思想世界的呈现”专题讲座,围绕“马克思的著作知多少”“原著解读的重要性”“真正的文本学研究”和“马克思的思想世界”四个板块展开论述,向各位师生分享了马克思原著的阅读方法。特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心主任刘宇组织马恩经典著作的文本学研究主题的集体备课会,以更好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马味”和思想性魅力。本次讲座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张晶主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心全体教师和包括浙江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研习会学员在内的300余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

专家解读

讲座伊始,杨老师指出文本学研究呈现的马克思思想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动态过程。正是其哲学思想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特别是思想成型过程中留待解决的疑惑和困境,使得马克思思想能够与19世纪以后的时代发生“接触”,从而超越那些仍属于且只处于19世纪的哲学家思想而历久弥新。只要资本还是塑造现代世界的力量,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就值得继续研究和思考。杨老师以马克思著作中的部分经典语句为例,向师生们展示了如何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他强调,在阅读马克思的文本时,要想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了解时代背景,尤其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第二,深入到具体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经历中,回到文本的语境中;第三,在做好前两点的基础上重回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解读。杨老师表示,马克思主义不是工具、标签,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视为教条或者万能公式,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方法,并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关于原著解读的重要性,杨老师认为,在马克思逝世后的200余年间,以马克思主义为符码的思想研究与社会运动,持续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这位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不断成为理论工作者乃至普通民众的谈资,由形形色色的解释所构成的“马克思热”迅速产生。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强烈的仪式色彩,由之,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现象层出不穷。对于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思想而言,形式诚然可以作为必要的手段,但手段决不能完全取代目的。如果言说马克思只流于形式,其真实思想就会被遮蔽起来。他指出,马克思一生的著述可谓卷帙浩繁,这意味着通过文本解读来建构马克思哲学思想史是一件及其繁琐、困难的长期工作。鉴于此,研究者可以退而求其次去选择那些体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特质、内涵与发展趋势的经典文本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

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文本学研究,杨老师指出,只完成版本考证和文本解读,对于真正的文本研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散见于其中的“主线”即哲学家的思想及其逻辑,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进而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偏执于版本的枝节甄别与内容的表述变化,从而忽视对思想的总体观照与把握,是典型的舍本逐末,与过去忽略具体语境而断章取义的做法如出一辙。版本研究和文本解读的成果必须运用到思想阐释中才具有合理的价值。只有实现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相统一的文本学研究,才是“解锁”马克思的复杂思想的正确“代码”。

关于马克思的思想世界,杨老师借用《论语·为政》中的语句,概述了马克思志于学、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和不逾矩等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过程。他指出,马克思基于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运用哲思来找寻引导世界发展走向的其他因素,为构建人类文明形态打下坚实基础。

讲座最后,刘宇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发言,并对杨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刘老师指出,无论学习还是研究,决不能止于教科书的学习。教科书在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也缺失了思想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如果学习仅仅止步于教科书,缺少对马克思原著的理解,那么这种学习是十分肤浅的。大家要通过马克思的重要文本去理解马克思深邃、复杂的思想,而不是把它形式化、刻板化。同时,希望我院教研室的同仁们在之后的讲课中能够多引证马克思原著的思想进行讲解,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学习、多思考马克思的原著。

文字丨翁士讯马梦佳

图片丨周宜璇

编辑丨刘相毓